话说古代拜年 说起拜年,这应该是在我们中国这个人情社会里的一种处世之道。 公元前104年,司马迁向汉武帝提议,启用《太初历》,春节的时间,随之由秦始皇规定的十月初一,调整到正月初一。也是从那个时候起,拜年在中原地区全面盛行起来。 东汉文学家崔寔,写过一本关于节令和农事活动的专著《四民月令》。书中记载:“正月之朔,是谓正旦。洁祀祖祢,进酒降神毕,子妇、曾孙各上椒柏酒于家长,称觞举寿,欣欣如也。官府僚属,亦往来拜贺。”意思是说,正月初一这天,是中国人过春节的日子。普通人家都要打扫卫生,祭祀祖先。晚辈们端着酒水,敬献给家中的长辈,祝福他们长寿健康。官府中人也往来走动,互相拜年祝贺。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,中原官民还多了早起燃放鞭炮的习俗。南朝民俗家梁宗懔在《荆楚岁时记》中写道:“鸡鸣而起,先于庭前爆竹。长幼悉正衣冠,以次拜贺。” 在文化艺术空前发达的宋朝,拜年又被人们玩起了新花样。宋代文人周辉在《清波杂志》中记载:“宋元佑年间,新年贺节,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。”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交游广泛,新春拜年若是每家每户都亲临造访,难免分身乏术。于是,一种叫“飞帖”的拜年名片应运而生,可以说是史上最早的新年贺卡。“飞帖”用梅花笺裁制而成,二寸宽、三寸长,上面写着恭贺新禧一类的吉祥话。碰到那些平常联系不太密切的亲朋,就派仆人拿着自己的“飞帖”,前往投递代为拜年。 到了明代,百姓人家还在通过拜年表达祝福、交流感情之时,上层社会已经把拜年演变为一场扩充人脉的社交游戏。明代文人陆容在历史笔记《菽园杂记》中说:“京师元旦日,上自朝官,下至庶人,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,谓之拜年。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,朝官往来,则多泛爱不专。” 到了清代,满汉同朝,官僚体系空前庞大。为了提高拜年效率,人们又发明了“团拜”的形式,并且流传至今。光绪年间文人艺兰主在《侧帽余谭》中记载:“京师于岁首,例行团拜,以联年谊,以敦乡情。” 光阴流转,不论拜年的形式如何变化,但无一例外寄托了中国人重乡土、重家庭、重朋友的淳朴感情,也承载了亲朋之间对新年最美好的祝愿。
|